血管医学领域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——“人与动脉同寿”,这是19世纪法国名医卡莎尼斯经典名言,意思是血管活多久,人能活多久。令人忧心的是,血管硬化在以前是老年病,四五十岁开始才逐渐发病,可近年来却日趋年轻化。临床统计显示,最小的从十几岁开始就出现了血液黏稠、动脉粥样硬化等趋势。一个更难过的消息是:血管一旦硬了,很难再软回去。
1
血管好不好,摸脚背就知道
足背动脉的搏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管健康状况。如果一个人的足背动脉搏动发生了变化,那有可能预示着动脉出现了问题。看看自己的脚背,在内脚踝和外脚踝的中间取一个点,再在大脚趾和二脚趾中间取一个点,两点相连的这条线,就是大致的足动脉的位置。
摸足背动脉并不是数次数,而是感知两侧足背动脉的搏动强弱。
如果一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且左右不对称,原因通常就是下肢动脉硬化。
如果双脚的足背动脉都越来越弱,还要警惕髂总动脉等位置相对更高的血管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、狭窄等。
2
血管硬了,很难再软回去
血管一旦硬化,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相关疾病。有人会问,硬化的血管能否再“软回去”?
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康说,其实血管从人出生后就渐渐走上了“硬化”之路,由于轻重不同,有人会发病,有人则不会。
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德平表示,相比其他血管,动脉承受的压力大,被冲坏或有沉积物的可能性最大,因此更易发生硬化。
硬化了的血管存在血流量减少、破裂、血栓等风险,诱发脑卒中、心梗。硬化后变脆了的血管,还可能出现动脉夹层,短时间内就有致命风险。
两位专家共同表示,血管硬化不可避免,“软回去”也不现实,但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,放缓其硬化速度,减少危急情况的发生。
3
改变7个习惯,防住六成血管病
“六成心脑血管疾病可防可控。”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团队近日的一项研究成果,给了不少患者一针“强心剂”。
研究指出,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中,约60.5%的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,归因于没有达到7项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标,分别是吸烟、体重指数、体力活动、饮食、血压、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。若日常生活中努力纠正过来,完全可以避免发病。
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康表示,心脑血管疾病作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病,国际上类似的研究做过很多,但我国还是首次,很有借鉴意义。
针对上述危险因素,专家给出了指导建议:
吸烟时,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血管运动中枢,并刺激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,引起心率加快、末梢血管收缩、血压上升。
因此,生活中要尽量做到不吸烟、远离二手烟。
02 控制体重
日常的饮食,保证每日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和脂肪合理搭配,能满足身体所需即可,尽量不要超过热量上限。同时,要少吃含热量较高的油炸食品、方便食品和快餐等。
体质指数(BMI)超过24为过重,超过28为肥胖。每个人都应尽量将体质指数(BMI)控制在18.5~23.9之间。
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,对降低血脂、血压和体重效果明显,还可舒缓压力,愉悦身心。
建议根据自己年龄、性别、体力等不同情况确定运动时间和强度。一般可多进行慢跑、快走、游泳、骑车等有氧运动,每次坚持30分钟,每星期至少5次,运动后心率加年龄以不大于170为宜。
运动状态以身体微微出汗,不感到疲劳,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最佳。
04 合理饮食
饮食油腻会导致血脂增高,过多的血脂附在血管上,就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,进而引发血栓。
建议日常饮食要减少摄入盐、糖、饱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等,多吃低热量且富含矿物质、维生素、纤维素和其他营养素的食物,如蔬菜、水果、粗杂粮、瘦肉、鱼类或低脂乳制品等。
05 控血压
血压高时,血流对血管的冲击力增大,使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受损,容易产生动脉硬化。
不少人天然存在动脉扩张或动脉瘤,一旦血压突然升高,动脉瘤破裂,会引起脑出血。因此,血压应控制在140/90毫米汞柱以下。
建议大家平时少吃盐,每人每日控制在6克内,多用蒸煮等烹调方法,少用酱油、味精等调味品。儿童、青少年也要注意血压监测和预防。
06 控血脂
当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,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并形成斑块,甚至堵塞血管、形成血栓,导致急性心梗或脑梗。
建议饮食以少油为原则,少吃动物内脏、动物脂肪及甜食,尤其少吃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,如奶油、黄油等。
07 降血糖
在长期高血糖的作用下,动脉内皮细胞容易受损,血管壁的通透性也会变差,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,进而导致血管狭窄,引起冠心病、脑梗等疾病。
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如胡萝卜、芹菜、燕麦、柑橘等,能延缓肠道吸收糖分。